今天的投入,明天的产出。产业与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一方面要持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杭州积极落实中央“六稳”工作部署, 狠抓产业投资与招商,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强链,翻篇归零再出发。
1
数字经济新设企业保持快速增长
今年4月,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及下属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中心,双双完成注册登记,正式落户钱江世纪城。截至目前,浙大研究院就已引进并注册落地16家相关行业企业,包括3家估值过亿的企业、6家初始投资过千万的企业,实现了技术与产业的紧密融合。
发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这在新开设企业数据方面也可见一斑。1-6月,全市新设企业6.1万家,注册总资本3900亿元。从产业类别看,数字经济类新设企业有5812家,同比增长30.5%,保持中高速增长,其中,属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信息技术服务类新设企业4382家,同比增长47.1%。生物医药类新设的企业678家,同比增长53.7%,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项目不断落地开花。8月5日,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紫光恒越自主可控实验室及数字化研发生产项目在湘湖未来智造小镇正式开工建设。紫光将投资50亿元,建设紫光恒越工业4.0智能工厂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计划五年内形成500亿元的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规模。
杭州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都吸引着四面八方前来的投资者和新项目。
2
补强产业链积蓄新动能
积蓄新动能,提升产业价值链,离不开积聚一批引擎性项目、核心项目、关键环节项目。
上个月,总投资20亿元的中外合资汉尔科技高端半导体面板装备研发制造项目在杭签约,该项目落户后,将吸引全球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及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集聚,有望打造成为国际化的半导体视屏产业基地。同时,日本明电舍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研发生产项目宣告落户萧山。明电舍是日本五大重型电器制造厂家之一,早在2005年,明电舍就在杭成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外资企业扩大在杭投资,体现了外商对继续投资杭州、看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信心。
今年上半年,总投资30亿元的华东医药大分子药物项目签约钱塘新区。早在2013年华东医药新基地落户以来,一期项目已于2017年6月投产,二期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建设,而大分子药物项目是华东医药在大江东投资建设项目的第三期,三期项目总投资已超过6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产值将超180亿元。
此外,总投资56亿元的天境生物、总投资11.6亿元的药明康德以及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等项目也纷纷落子杭州医药港。杭州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之城的蓝图已经绘就,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围绕生物医药、航空制造、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5G(光通信)、空天信息等重点发展产业,杭州积极谋划产业链精准招商,激发龙头带动效应。
3
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双创周活动上,投资2000亿元的万向创新聚能城,面向全球发布了125项创新需求,一时引发海内外关注。
规模宏大的万向创新聚能城涉及锂离子动力电池、新能源乘用车、国际金融科技社区、智慧城市CBD社区、研究院等12个重点建设项目,将实现“实体+数字”的深度融合。
万向创新聚能城是杭州市打造新产业平台的一个缩影。招大引强、形成良好产业生态,离不开培育产业项目发展壮大的产业平台。按照省政府“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部署,结合杭州市《关于推进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抓好产业平台的能级提升建设,已纲举目张。包括重点抓好万向创新聚能城、紫金港数字信息、钱塘新区航空航天等第一批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同时积极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等13个杭州市重点培育新产业平台。建立产业平台重大项目承接能力评价机制,突出“一平台一主业”,提升产业平台核心竞争力。
8月底,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正式挂牌。通过资源整合互补,打造一个承接高新产业溢出的重要平台。合作区将积极培育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合力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
完善市域产业统筹发展机制,是杭州市今年改革攻坚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坚持全市一盘棋,市域大统筹,全力推进工业企业全市范围无障碍流动,保障新制造业发展和“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全市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